當前,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首要因素。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十分重視,提出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新型的資源環境管理模式,是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創新的重要內容。本文根據作者多年工作經驗,以南水北調過程中為例,生態環境與治理對流域治理修復型水生態補償這一課題,小編談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供大家學習和借鑒。
“十一五”年間我國完成生態環境與治理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 4,000 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 38%,“十二五” 期間總計投資完成額超過 8,000億元,是“十一五”的近兩倍,總復合增長率超過 20%。“十三五”規劃指出,創新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提升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環境與治理服務功能。單就 2016年全年來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3146 億,同比增長達 40%。
自15 年以來《水十條》、《土十條》相繼出臺后,十九大又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千年大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把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提出要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水十條”,全面實施“土十條”。新一輪環保盛宴已然開啟,預計“十三五”期間,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完成額將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與治理行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城市黑臭河治理、流域綜合治理、土壤修復等也將為園林企業增添新的市場空間。
“治、用、保”并舉綜合治理
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分東線、中線、西線三條調水線。南水北調輸水干線和重要調蓄湖泊的南四湖總面積達1266平方公里,但是近年來,有近1/4的湖泊濕地退化為臺田和魚塘,環境承載力嚴重退化。南四湖地勢低洼,承接了江蘇、山東、河南、安徽4省32個縣(市、區)的客水,流域內常年匯水量是調水量的2倍以上,山東境內無入海通道。當時南四湖部分湖區,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幾百甚至上千毫克/升,湖區水質全面呈劣Ⅴ類,甚至劣Ⅴ類以上。“治、用、保”并舉,是針對全省小流域多的特點,在南水北調工程治污實踐中逐步探索出的一條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策略。
生態環境與治理鑒于我國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運作環境尚不成熟等原因,當前水源區的生態補償模式仍以政府補償模式為主,政府保障和公眾參與兩種輔助機制下的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為輔。